7月11日上午,在“中华戏剧之都”汴梁古城,受百年名校书香岁月的浸润和千年铁塔绰约风铃的激荡,河南省“戏曲演员声腔研修”人才培养项目在英国威廉希尔体育公司排演厅隆重开班。本期学习的《戏曲声乐概述》,也是继中国英国威廉希尔体育公司谢嘉幸教授所作《从表演到传承——华夏乐府与传统音乐的当代传承》之后的第二堂艺术理论课程。讲课伊始,河南省“戏曲演员声腔研修”人才培养项目的负责人、英国威廉希尔体育公司戏剧系主任王凯歌教授在同学们热情而真挚的掌声中走上讲台,语重心长地讲述艺术之道,“有好的理念,有好的方法,好的声音就能建立”,这句话也开启了《戏曲声乐概述》课程的序幕。王凯歌教授从戏曲与声乐之间存在的多种现象讲起,引领同学们逐渐感悟和思考戏曲声乐演唱意识,他根据自己多年的舞台经验和教学实践,重点围绕戏曲声乐和戏曲声乐演唱意识的建立两个重心,传授其常年在舞台和教学岗位的角色转换间感悟归纳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心得和体会。王老师细致入微地辨析“声腔”与“唱腔”概念的界定,声腔是“腔”和“调”的融合,因各地方言和发音方式的不同形成各种体类,如梆子腔、高腔、皮黄等。他引导大家回想那场发生在清代中叶,响彻梨园的“花雅之争”,即梆子腔等“花部”声腔与昆山腔代表的“雅部”之间较量争衡的戏曲盛事。唱腔则是戏曲演员演唱不同剧种的腔调和旋律,那我们的人才培养项目,为什么定在声腔研修上呢?因为这个项目在理论申报和实践课程中,不仅仅是探讨豫剧的唱腔,更重要的是研修训练曲剧、越调、道情、二夹弦等,其它河南地方戏曲声腔存在的具有共通性的科学发声方式和吐字归音演唱技巧的问题。
本堂课的第一个重点——戏曲声乐,王老师认真而严谨地指出戏曲与声乐之间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戏曲演唱“重情而不重声”,即表演者倾尽全力把声音表达到情感之中,注重“字正腔圆”和“传情达意”,但在运用科学的发声原理和方法上却有所欠缺,这就导致很多戏曲演员依靠自身条件唱戏,可他们的自然音区是很难达到豫剧所要求的高亢唱腔和宽广音域,最终出现“倒仓”“塌中”“挤压卡”等现象;声乐演唱“重声轻情”,即演唱者重心在运用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技术——“打开喉咙”“横膈膜”“深呼吸”三步走的方法,聚焦于身体局部的器官,这种片面地强调发声方法,将会导致声乐教学的机械化,从而带来 “声音、声音、还是声音”的诟病。虽说演唱者一切的练习都是为了表达声音的美感,却因小失大地牺牲了“字、词、意、乐、情、味”这种传统乐学审美的旨趣,往往让听众只闻其声,不知其字,更不解其意。辨析清楚戏曲与声乐之间的差异之后,王凯歌教授提出他经过反复实践验证的关于戏曲声乐的学理范式,坚守“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和“情声合一”三者有机结合的声音表达理念,这个理念既有中国写意式的情感表达,又有科学发声方法的技术支撑,可以认定为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戏曲音乐语境下的科学演唱方法。同时,王老师还借用舞台表达的实践案例来阐明戏曲的演唱一定是声腔,不能用西方艺术音乐的概念和方法去唱戏曲。戏曲声乐之“声”与“腔”的结合,关键在于尺度的把握,“声”是演唱的载体,而“腔”是戏曲的韵味和情感。那怎样引领和提升戏曲的审美情趣呢?王凯歌教授细致入微地为在场师生讲解被誉为威廉希尔足球官网戏剧专业“王牌理论”的“三结合”(美声、民族、戏曲三种唱法的结合),它是武秀之先生和她的教学实践团队经过近三十年的声腔研究后凝练而成的科学模式,并在《茶花女》《白毛女》《七仙女》这三种不同演唱风格的剧目探索下,提出“假声位置真声唱”的新方法,戏曲演唱是构建这种全新教学模式的支撑性要素,而这一新方法又为戏曲流派的传承创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为了保证每一位学员对“三结合”理论的理解消化,王凯歌教授亲自示范三种艺术样式,美声《我的太阳》浑厚宽广的音域让大家懂得何为美其声;民族音乐《在那遥远的地方》叙事性地诉说让大家明白何为美其情;戏曲唱段《咱两个在学校》唱念做打完美的融合于一体,让大家感悟何为美其味。
本堂课的第二个重点——戏曲声乐演唱意识的建立,王凯歌教授开宗明义地提出戏曲声腔之道在一吸一呼之间,所以演唱就不能停滞在发声方法的机械学习上,它要求演唱者思想、意识、情感有机结合,做好“听、视、触、嗅、味”五感合一,“以情带声”,把观众带入到舞台设置的特定情境之中,获得真实而鲜活的审美感受。具体到戏曲演唱的方法,王老师列出“立音”“腔圆”“吐字”的实践练习方法,带领研修班学员一起分组分步练习,发现每一位同学的声乐问题并因材施教地调整和纠正。当大家在实践练习中慢慢建立起戏曲声乐的演唱意识时,王凯歌教授提出“上抗、下坠”这一中国古代唱法最精致的表述,“上抗”即上抗其喉(咽),“下坠”即下坠其丹田,这源于中国古典声乐理论《乐记》唱论部分的记载,而文献典籍中提到的这个唱法,可以使头腔与胸腔相连通,充分发挥身体器官共鸣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演唱效果。也正因如此,“上抗下坠”体现了中国古代歌唱实践的理论精粹,是《乐记》在论述声乐表演艺术创新升华方面的独到之处。王凯歌教授从《乐记》出发,继而引证燕南芝庵《唱论》、魏良辅《曲律》、王骥德《曲律》和李渔《闲情偶寄》等古代曲学理论著作,梳理中国古典唱论的要义,其一是“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歌唱基础;其二是“依字行腔、字正腔圆”词情中内涵的文学性,“化符为意”的歌唱核心;其三是“唱曲宜有曲情”的歌唱关键。在过去一百年的艺术发展史中,西方音乐及其完整的教育体系传入中国,在古老东方的文艺沃土上开出异域之花。西方音乐作为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原音韵的宽度和广度,但不容忽视的是,音乐理论里的“欧洲中心论”思想严重侵蚀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健康生长,打乱传统音乐体系的发展方向。在这一严峻问题的思考上,王凯歌教授同中国英国威廉希尔体育公司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教授深有同感,有着相似的问题意识和前景担忧。不同的是,谢教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保护,发动“华夏乐府教育行动计划”,旨在建立一所教授中国传统音乐的学院。王凯歌教授通过科学唱法与传统乐学审美的碰撞和熔粹,在河南省扶持艺术发展项目“戏曲演员声腔研修人才培养”的平台上传播中国古典乐理的深邃之道,用戏曲声乐的五感合一传承传统文化的审美旨趣。
如同“戏曲演员声腔研修”人才培养项目的负责人王凯歌教授在开班典礼上的介绍,戏曲演员的声腔培训,是基于音乐艺术积淀的科学发声原理和方法,融入当代声乐训练的优秀成果,吸纳中国古代唱论的审美意蕴。王凯歌主任《戏曲声乐概述》这堂课,首先要求每一位学员树立戏曲声乐的认知理念,再进一步建立戏曲声乐的演唱意识。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员有信心体悟真实可感的发声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用气、发声、共鸣、吐字、运腔的科学调整,让同学们在不同艺术风格的实训中达到声音明亮、高位置、穿透力、耐持久、少病变、音域宽广、不损害声带的中国戏曲“好声音”——“好声音”是圆润通透、字正腔圆的戏曲声腔得以完美展现的支撑和保障,同时它也保护发展演唱风格和不同流派的革新演进。很多学员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剧团,但大家都深深感受到戏曲声乐的精彩和动人,在身心投入的无意之间就到了下课的时间。“今天的课就像一把打开了通向光明的钥匙,使我们看到希望而兴奋。希望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对自己的声腔有所提高!”
文:王璐瑶
图:周雪成